English

山沟里的红蜡烛

——记乡村教师史振荣
2000-10-08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马振华 我有话说

山里人说,史振荣是一支点亮山里娃未来的红蜡烛。

史振荣是甘肃陇西北部山区的一位普通村学教师。20多年来,他进了三所村学,修了三所村学。他用自己的无私、挚爱和温暖把山里孩子的心照得亮堂堂。

山北的汪家庄,原来的教室只有20多平方米,破烂不堪,黑暗露风,冬天窗户上还得糊上塑料纸。学生坐在里面上课,手冻得不能写字,浑身哆嗦。调来的老师来一个走一个,山里娃高兴一次又失望一次。看到汪家庄村上的情况,他十分着急。又一次提出申请,到了汪家庄。

学校的破落,令人吃惊。史振荣踏破了村民门槛,跑遍了乡政府办公室,苦口婆心,争取了2000元集资和3000元拨款。他带领学生,半年时间扛椽抬檩,搬砖运土,终于使一座30平方米砖木结构的校舍露出地面。但校门、院墙、厕所又使他发起愁来。无奈之中,他说服家里人,拿出全家人积攒多年准备盖房的2000元血汗钱。为补缺口,他只得自己动手,拉沙子、搬石头、打土坯,还不能耽误娃娃们上课。每天天蒙蒙亮,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,他赶着牛吃力的行走。有天早晨,天还没亮,他急着叫起妻子和孩子去拉石头,在经过一处100米长的陡坡时,睡意未消的小儿子拉着牛险些掉下崖去。由于土太干,打不成土坯,他只好早晨担水渗土,中午和傍晚抽空再打。手上的血泡一个破了又生一个,土坯一排满了又打一排。本来又黑又瘦的他,只剩下皮包骨头了。

银白色的校门配着水磨石的门柱,新漆刷过的校墙托着鲜红的大字,村学成了山沟里最惹眼的建筑!村民们笑了,孩子们拍着小手欢呼。可谁能想到,史老师全家已花去3400多元,这还不算投工投料。有人做过估算,史老师建村学所花的钱相当于他十年的工资收入。在工程最紧张的时候,全家人实在顾不过来,便叫来亲戚朋友帮忙,管吃管喝管住。最后不得不从岳父家借来200斤小麦、40斤白面。

村民说,看到史老师的家让人心酸。他至今连一台小小的收音机都没有。为修村学,还身负1800元的债务。到了十月,他脚上还穿着麻鞋。他深爱自己的父亲,可老父去世时他因无钱而草草埋葬,愧疚的泪水在心里流淌。

1997年,史老师获得“曾宪梓基金会”民办教师二等奖。他马上拿出一万元扩建校舍。为省钱,他既当监工,又当小工,日夜操劳在工地,连技工都深受感动。

周家窑村两名儿童失去父亲,面临辍学。史老师拿出2500元,作为他们读完小学的费用。胡家门村的史国柱儿子考上大学,全家苦于无钱送孩子上学,史老师将就600元钱亲自送到他的手中。他还给去年考上沈阳工业学院的柴虹雨赞助1000元。

西坪村有个四肢严重残缺的孩子叫喜喜,1976年史老师在这儿任教时,就经常抱他去听课。有了奖金,他马上拿出200元给喜喜,鼓励他坚强的生活下去。史老师有个心愿:为没有双腿的杨三娃买一辆手摇轮椅,当他领到奖金时,毅然拿出700元,买好轮椅给三娃送去。

孩子们点滴的生活都装在史老师的心里。孩子头发长了,他就及时给理一下,十几年从不间断。看到孩子们变得整洁了,他觉得自己也舒服了。

山里人说,史老师心中有孩子,就是没自己。1991年4月的一天下午,学生刚放学,狂风卷着铺天盖地的冰雹倾泻而来。刚到家的史老师见此情景,披上一条麻袋冲出了门。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刚把五个学生从悬崖底下救到安全地方,瀑布般的洪水就把悬崖冲垮了。雨停了,自己的儿子才被别人送回家。

史老师把教好书育好苗当成人生的信条。汪家庄村学就他一名教师,三个年级有学生30人。他集三级班主任、三级任课老师于一身,一天到晚忙个不停,从未因为忙,有半点懈怠。他三年制作了好多教具,有17件在全学区推广,他还为孩子们开了音乐课。他所教的学生在历年统考中名列前茅,村里的入学率一直在100%。

“教师心中有学生,也就有了寄托。老师贫穷,但也有富有,生活就是奉献”。这是一个在上海浦东开发区工作的学生给他的来信。这个学生叫史俊贤,患过小儿麻痹症,上小学时家庭十分困难,他经常逃学。史老师给他开起了“小灶”:一次次地补课,一次次地谈心,一次次生活上的帮助,终于温暖了这颗幼稚的心灵。从此他勤奋学习,终于考入上海财经大学。

史老师爱孩子,孩子也深深爱戴这位老师。一次上课,操劳过度的史老师突然晕倒。孩子们扑上去把他扶起,一声声地呼唤着。他苏醒过来,看到这情景,竟也像孩子一样哭了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